《雖不致死》為導演執導的第二部紀錄片,第一部紀錄片作品” Dormir, Dormirdans les Pierres” 是以導演自己的叔叔為主角,拍攝關於他無家可歸的故事。在拍攝過程中,導演意外發現叔叔年輕時曾有過被強暴的經歷,但最終考慮到這對他家人來說也許太難接受了,因此並未在電影裡揭露叔叔被強暴這件事情。
然而在某次Dormir, Dormirdans les Pierres放映後,兩位女孩上前和導演分享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她們能夠從影片中看見,並理解叔叔同為受害者的感受。這其中一位女孩就是本片主角 — — Ada,因此對導演來說,第一部作品自然而然地帶她找到了第二部片。
第一反應成為創作動機
在看到Ada的故事後,大部分觀眾第一反應都覺得很奇怪,就連導演在聽到Ada這個故事時,也不禁發問「妳為什麼回去了兩次?」心裡產生的第一個問題是對Ada提出的,而不是對那個男生問:「你為什麼這樣對她?」當導演意識到自己的發問簡直像是在「檢討受害者」時,頓時為自己的反應感到極為羞愧,同時卻又對這個故事更感興趣。
導我們都身在「強暴文化(rape culture)」之中,性侵時常被普遍化、正常化,會產生這樣的反應很正常,這些觀念也在很多電影中被不斷地強化,例如《巴黎的最後一支探戈》和婁燁的《花》,好似你可以強暴女人,而她在最後會愛上你。導演認為,大眾需要意識到這些現象並進行討論。
「這些作品這樣建立強暴文化使我厭煩,我們有時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觀看什麼,所以我們更必須拍出好的電影,並尋找新的視野去詮釋這些文化狀態」。
故事中Ada在男孩家中時,看著牆上的時鐘心想:我只要待一個小時就離開。可是影片中可以看出,她最後仍然留下,往後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第二次。我們好像能看出她的想法,在那個情況下轉身離開是不合宜的、無禮的,作為一個好女孩她留了下來。
華人社會中的「婦道」,對應到「femininity」一詞有著相似的概念。導演在訪談中提到「femininity」對於女性被害者的束縛,例如:「順從」使得女性活在拘束的選擇中。導演認為我們必須要去認識並解構這樣的系統,這也是她決定創作此部作品的動機之一。
透過演員的詮釋打破刻板印象
《雖不致死》有別於我們過往對於記錄片的想像,是透過演員來詮釋的,這個手法讓我們感到好奇。透過導演和演員對談的畫外音,觀眾很快能夠發現這些人是演員,其實也是導演刻意為之,必須很快地就要讓觀眾知道這是在演戲,否則就只是像在玩弄觀眾而已。導演強調,重點是Ada的故事以及議題本身,為了避免讓這個手法搶走(蓋過/模糊了)故事本身的焦點,在剪接時的概念必須非常清楚。
在選角這項工作上,導演起初找了專業演員來試鏡,但演員們對於侵害多少存在著刻板印象,也問導演:「Ada為什麼要回去找他兩次?」認為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陌生人身上。
「從對性侵、加害者的刻板印象開始固然很好,但我希望這部作品可以在這個議題上觸及更深且廣的面向,所以決定找那些對性侵有不一樣想法或概念的人來。」
最終被選定來演飾Ada的演員樣貌都非常不同,男女老少、各種膚色的人都有。有曾經的加害者和受害者,也有些人的工作內容,是跟性或性侵有關係的,例如警察、護士、律師、性工作者等等,甚至還找了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這樣的差異也是導演的刻意安排。
她認為,當我們平時在聽這些人講話時,不論是否自覺,都會產生某種既定印象。比如片中有一段安排,連續幾位女生講完Ada的故事,下一個段落突然變成一個男生接著講,雖然同樣是Ada的故事,可是身為一個觀眾,看待女生跟男生講述Ada故事時會有些不一樣的心態和感受。
導演想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觀眾理解,其實這些人口中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藉此凸顯強暴的本質性,是不分性別和種族的。這個手法一方面突破了觀眾對於記錄片既定的期待,一方面也讓性侵的受害者和加害者面貌被多方面的呈現出來。
作為女性影像工作者的定位及視角
閱讀導演其他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導演是個積極的女性主義者,她認為社會在女性身上架設了很多框架,強迫女生展現溫柔、有禮貌的一面,而導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探討這些加諸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父權社會下,若女性成為受害者,時常遭受世人不該存在的譴責,不管是好是壞,女性都必須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負責,而導演認為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看事情的方法,用不一樣的角度切入這個議題。
性侵一事時常被包裝成和「女性」有直接關係,人們已經習慣作這種聯想,我們非常好奇,身為一個女性影視工作者,導演是如何在身為這個社會角色下影響了《雖不致死》的製作。
「當我還是學生時,我有個老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導演,而他對我講過一句使我落淚的話,他說:『身為一個影像工作者,你永遠沒辦法擺脫你自己的定位。』,所以對身為女性、身為說法文的人及身為母親的我來說,我所拍攝的東西一定會從這些自身的角色及觀點出發。」
我是女性,我沒辦法拍出一部「男性取向」的電影,這不是「我」,我必須以我這些身份去拍電影,不然一切就沒有意義了。
導演隨後提到了「男性凝視(Male gaze)」,即在視覺及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陽剛、異性戀的男人主位角度描繪女性,為了使男性觀眾感到歡愉和獲得快感,將女性呈現為所謂「性對象」,作品中的女性是被觀看、被控制的。現實中大部分影像工作者都是男性,導演認為她不需要再為所謂男性視角多貢獻心力。她想多拍探討「人」的片子,導演表示此刻身為女性非常重要,而影視產業需要被改變。
看見性侵加害者的面孔
在某次《雖不致死》的放映後,有位男性觀眾向導演分享,想要回去找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女友向她道歉,因為現在想想,自己當年好像強暴了她。
在2017年的#Me Too浪潮廣泛傳播後,許多女性受害者願意出面說出自己的經歷,可是加害者仍維持沈默,在拍攝影片要找到加害者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導演無法確定這個沈默是因為他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是加害者還是因為其他原因,但當社會上只存在受害者的聲音時,我們無法去聽見並了解加害者的故事,也無法去改變結構並阻止性侵事件持續發生。
在人們的想像中,性侵加害者就像野獸一樣,在晚上沒人注意的時候躲在陰暗的樹林裡或是停車場的角落,等待著出擊去捕捉他們的獵物。但其實他們大部份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很好的普通人,並沒有可辨認的特徵或記號。
也許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有可能是你男友、身旁的好友,或是親戚,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面惡,或者本質邪惡的惡魔,導演認為這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讓這些男性覺得他們有權力可以做這些事情,這使得傾聽加害者本身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
你要去傾聽他們,卻又不能同情他們,同時也要意識到,他們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
各國片名帶給觀眾的訊息
我們所看到的中文片名《雖不致死》是翻譯自英文版的「That Which Does Not Kill」,還記得第一次看片名的時候,直覺反應這是以抽菸或吸毒導致慢性中毒為主題的紀錄片。
觀片後發現,原來導演想要透過片名,傳遞被性侵的經驗雖然殺不死你,但這些痛苦的、難以忘記的痛卻會一直存在你人生中,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毀了你的生活,在問題的最後說了「死了或許比較好。」十分耐人尋味。
在這個以「存活」為主流價值的觀念下,蓄意死亡經常是難以被允許的,所以痛苦的記憶只能不致死的慢慢折磨,死了或許比較好,但是現實是死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原本英、法文的片名都是與中文版《雖不致死》相同的文意,但是導演(法語母語者)總覺得法文版的《雖不致死》有點辭不達意。在剪接影片的最後一天,導演腦中不斷的迴盪著法文的一首歌 “ Entrez sans frapper”,意思是未經同意即進入,導演取用了” Sans frapper” 作為片名,有一語雙關的意味。不敲門(就開門),也有未經過同意獲允許就做某件事的意思,導演覺得這種暴力而直接的片名,更適合讓觀眾了解這部紀錄片。
我們認為,中文片名應該相當貼合受害經驗,有些受害者難以開口拒絕,最後釀成悲劇,卻被指責沒有拒絕就是默許,又或者加害者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傷害了別人。
從她看向我們,心中反照匯集成光
Ada在影片中不曾真正的現身,原先以為演員只會呈現出Ada的故事,但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有雖不致死的過往,在演繹過程中Ada的故事時,經由她故事中呈現的自我困惑,以及無法瞬間擺脫的痛苦,不自覺想起自己的回憶,帶入自己的情緒、想法。
導演從Ada的故事作為起頭,向外發散,一點一點加入不同視點,將演員描述自己想法和故事的畫面,穿插著剪輯在一起。
沒有將可能被觀影者視為NG的片段剔除,恰巧最細微的表情、動作,言語中的線索、最真實的表現就存在其中,這個安排讓我們彷彿感受到他們的每一分喘息,一同被拉入痛苦的深淵。
Ada的故事就好像是一面鏡子,能夠透過這面鏡子,不斷看到真實的自己,也讓演員、觀眾的經歷,透過這面鏡子,共同折射出Ada活靈活現的形象。而導演透過故事,呈現出難以界定、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也讓我們反過來再思,該如何看待「性」、「侵害」這件事。
導演提及,這幾年來歐洲在性觀念的教育上仍僅著重談論合意與否,「慾望」則太少被直面,她認為人們在提及性時可以多著眼探討,特別是女性的慾望,有時同意並不代表想要,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也是必定存在的狀況,同時能讓我們反思台灣社會在談論情慾時的觀念和態度,都有可再更進步的方向。
採訪過程中,我們也被導演的堅持和細膩打動,她期盼讓觀眾認知到侵害的「平常」 ,提醒著我們這些故事發生的原點就在身邊,而親密關係是如此需要被溝通。和Ada同樣身為青少女的我們,感受到這事件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也和她站在一起。
共同編採/何予、李雨兒、蘇維敏、廖芫旎、許晴禾
《雖不致死》的放映場次:
5/1(六) 20:20 華山二廳
5/5(三) 11:00 華山二廳
影展套票(500元/10張)4/7已經開賣,而單場票是4/14開賣!
如果你想看更多關於TIDF,可以到:
Facebook: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 TIDF
instagram:@tidf.tw
twitter:@TIDF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