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東個展《如何(未)命名一棵樹》——「在風景攝影之上,做出新的東西。」「初應藝術」駐村藝術家鄭安東,於29日舉辦個展《如何(未)命名一棵樹》開幕講座,展期從6月29日到7月28日。這已是鄭安東第二次進駐「初應藝術」。在《如何(未)命名一棵樹》系列作品中,鄭安東透過風景攝影的方法,捕捉松樹在東亞等地的身影。他希望暫離松樹在文化上的意涵,和植物學上的物…Jul 1, 2024Jul 1, 2024
【影評】黑鏡S2E1〈馬上就回來〉:論愛與複製技術的無力我想從兩個角度切入討論〈馬上就回來〉(Be Right Back),首先援引韓炳哲在數部著作中反覆論述之概念,即在數位社會和科技邏輯運作下,過量資訊和科技技術造成愛欲對象的消失。第二部分則以巴贊在〈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中提出的木乃伊情結,回應劇中虛構的複製技術。May 7, 2023May 7, 2023
淺淺談數位時代後底片攝影再掀風潮之成因從2000年初開始數位相機陸續在家庭內普及,大約十年後智慧型手機問市,至今人手一機(甚至可能為了不同用途,一人使用多台手機)。底片相機不管在成本和操作上,效益都難以相比。雖仍有小眾攝影玩家或是創作者持續使用傳統攝影方法,但數位影像的世代來臨,底片使用人數銳減,仍間接導致無法順勢轉…Jun 17, 2022Jun 17, 2022
【展覽】《敘事中的風景》與《#景》短評這天我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看完《台灣的模樣》後,直接接續著看《敘事中的風景》。在《台灣的模樣》中,能感受到普遍性的台灣風情,從《敘事中的風景》中,則可以感受到細膩、隱而未見的、被埋在風景裡的台灣,慢慢從影像中浮現出來。Dec 21, 2021Dec 21, 2021
【影評】《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提問與思考前陣子在線上舉辦的《白晝之夜》中,有機會觀看江偉華的《街頭》。兩片雖然都是以三一八學運為基底,但談論的主軸是很不相同的。兩者間的差異,讓我遲疑它們是否能夠被相提比較,但因為我更偏好《街頭》一片,所以還是想試著就兩片的形式和內容做一點分析。Dec 21, 2021Dec 21, 2021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短評自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開始以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作為港台等地重要的新聞攝影活動,十分關注這個事件中的影像。去年展覽主題《時代之火》,以鄭子峰拍下香港抗爭者身影的參賽作品作為主視覺;得獎作品中,以該事件為主題的作品也佔了相當比例。足見該事件在2020年受到的關注度及其重要性…Dec 21, 2021Dec 21, 2021